
2型糖尿病,是以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共同引发的代谢性疾病。患者表现为高血糖,肥胖,且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肾病等并发症风险。传统的二甲双胍类药物,虽在控制血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,但在控制进一步的体重及并发症方面还有较大不足,且无法逆转β细胞进行性衰竭的缺陷。目前新兴药物(如GLP-1受体激动剂等)及干细胞治疗药物在不断开发,促进2型糖尿病向多元化及个性化治疗发展。
临床前有多种模型可以诱导糖尿病模型,如STZ药物诱导小鼠模型,瘦素及瘦素受体缺乏的ob及db小鼠等;随着药物研发靶点的深入,对肥胖/糖尿病大鼠模型的需求在进一步增加,本文重点介绍一款Zucker Diabetic Fatty (ZDF)近交系大鼠,雄性纯合子 (fa/fa)表现为瘦素受体缺失 (Lepr突变),通过基因突变并结合饲喂5008饲料,该模型能高度模拟人类成人发病型糖尿病(2型)及其相关并发症。ZDF大鼠是研究2型糖尿病的精确模型,其原因是由遗传性肥胖基因突变导致的葡萄糖耐量受损,进而引发胰岛素抵抗。ZDF大鼠7周龄时血糖开始升高,肥胖雄性大鼠在12周龄及以上发展为糖尿病。在6至9周龄期间,血液胰岛素水平很高,但随后会下降,因为胰腺β细胞受损并停止对葡萄糖刺激作出反应。
维通利华可以提供经诱导成模的12周龄以上的糖尿病模型,也可以提供小周龄的ZDF大鼠,供客户进行前期药物干预阶段的研究及肥胖相关的研究。
1974-1975年
礼来研究实验室(Eli Lilly Research Laboratories)的Walter Shaw博士在远交群)Zucker大鼠上发现有部分动物有糖尿病的特性。
1977年
含有该糖尿病特征的部分Zucker大鼠群体被转移到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(IUMS)Julia Clark博士的实验室。
1981年
IUMS的Richard Peterson博士将选定的糖尿病个体重新选择性近交繁育,形成一个稳定的2型糖尿病近交系模型,于1985年正式命名该品系为ZDF(Zucker Diabetic Fatty,意为“Zucker糖尿病肥胖”)。
1991年
该品系被转移到Genetic Models Inc. (GMI)公司。
2001年
转移至Charles River。
维通利华分别于2011年,2019年,2023年从Charles River引入核心群。
经特殊饲料诱导后, 8-16w时,ZDF(fa/fa)组体重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(p<0.0001)。

随机血糖:随着动物周龄的增长血糖值增加,12w后趋于稳定,其中在9-16w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(p<0.001)。

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:15w时(N=10),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(p<0.001)。

糖耐量及曲线下面积:16w时(N=10),糖耐量曲线下面积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(p<0.001)。

ZDF大鼠体内胰岛功能呈现典型的动态变化过程。在6-8周龄期间,由于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逐渐加重,胰岛β细胞为维持血糖稳态出现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强,表现为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,并于8周龄达到峰值。随后,胰岛功能衰退,β细胞代偿能力衰竭,胰岛素分泌急剧下降,至10周龄时已降至极低水平,动物快速进入2型糖尿病阶段。这一过程清晰揭示了从胰岛素抵抗触发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,过渡至β细胞衰竭的糖尿病发病机制。
.png)
16w时(N=10),其中ALT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,差异显著(p<0.05);AST无显著性差异(p>0.05)。血脂(TC、TG)水平,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(p<0.001)。


更多该模型的相关数据可咨询产品经理
自行诱导:采购6-7周龄ZDF大鼠。适应性饲养1 周(此期间也需饲喂K5008饲料),于7-8周龄 通过降低饲养密度,开始正式诱导糖尿病表型。
成模动物:直接购买诱导完成的ZDF大鼠,动物周龄通常为12周龄及以上,确保在出货前,动物随机血糖值>11.1 mmol/L(达到临床糖尿病诊断阈值)。
动物整个饲养期间使用K5008饲料;
降低饲养密度,建议模型每笼2只,对照每笼3只;
饲料更换按照每周动物采食量添加,保证饲料新鲜;
诱导前期垫料每周更换1次;成模后“多饮多尿”程度增高,更换垫料频率增加,同时要保证动物饮水;
垫料选择刨花与玉米芯混合垫料。
雌性ZDF大鼠的糖尿病诱导需使用D12468饲料。提示:若雌性ZDF大鼠饲喂K5008饲料,其血糖水平可能下降,无法有效诱导糖尿病模型。
ZDF大鼠可以应用于糖尿病肾病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、伤口愈合缓慢、神经心血管等。
产品咨询:Product@criver.cn
订购电话:010-84744555
订购邮箱:Order@criver.cn